“十三五”期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要求,在推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全民共建美丽中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笔者认为,要促进“三个转变”,推进“五化”建设。
在理念上促进“三个转变”
从破除“邻避”问题向破除“邻避”问题与推进社会共治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促进环境社会治理的贡献。曾经有一段时间,垃圾、危险废物处置等项目上马,经常会遇到项目地周边居民的反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反对或者警惕的项目,变成可看、可感、可评,减少项目的“神秘感”,以此消除公众的误解,这是“邻避”转化为“邻利”的积极探索。“十四五”期间,要通过设施开放工作打通基层环境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吸引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环保社会议题的讨论,搭建党政界、企业界、知识界、媒体界以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复合主体多元协商共治的平台。
从知识分享向知识分享和理念传播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贡献。从实践来看,不少设施开放单位,将工艺流程、生态环保知识的介绍当作重要内容,但如果针对普通非专业人士,现场参观或许只是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公众来说,与其说是专业知识的获取,倒不如说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的传递,以及企业生态环保行为的展示。“十四五”期间,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要更加注重分享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环境友好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以及企业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要从企业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绿色生产转型、生态文化营造等方面,对公众产生影响,更好实现生态环境宣教功能。
从公众监督向公众监督和信息披露并重转变,凸显设施开放工作对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贡献。设施开放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公开,通过公开倒逼企业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在减污降碳和规范化上下功夫。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对披露主体、八类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等提出了要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可以倒逼企业练好公开的内功,有助于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因为良好的信息披露,是公众有效监督的前提。
在路径上推进“五化”建设
场景化。设施开放不仅是一群人来参观访问,设施开放活动要有场景的仪式感,要对开放的单元进行设计。比如,分成展厅、车间、互动等区域,通过场景再造、流程优化,展示更优的企业形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要将设施开放单位打造成向公众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阵地,成为企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案例。
标准化。目前线上、线下开放齐头并进,但各地各类设施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和开放效果也各有差异,有必要对共性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可以实行“1+X”模式,“1”就是共性的内容,要进行标准化,“X”是个性化的展示,这样既能确保开放活动品质不变,又能让各地各单位展示自身的特色。此外,建议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进行标准化界定,比如线上开放的定义,避免统计口径不一,影响数据的客观性。
人本化。要体现以人为本,在硬件方面,更加注重方便参观体验,更加照顾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比如要有展厅、视听室、参观通道、互动休息区等。在软件方面,内容表述上要努力将深奥的专业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词句,同时尽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加趣味性,启发引导公众的信息获取欲,增强参观体验和效果。
数字化。要用好设施开放小程序,不断迭代升级,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整体框架,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进行可视化呈现。研究设施开放评估方法学,对设施开放工作从空间(行业、区域覆盖面)、时间(时段、时长活跃度)、主体(人数、群体参与度)等维度进行评估,为调度和推进设施开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全域化。目前除了规定的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外,一些地方还探索向钢铁、石化、电力等领域拓展。浙江省一些地方将推进设施开放与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命名相结合,将设施开放单位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将设施开放单位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细胞,这有利于设施开放工作在全域推进,也有利于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线下传播矩阵。环保设施开放工作还可以拓展到各种类型的企业,鼓励企业向公众开放,增加企业生产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社企关系。
总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连接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主体,谋划好“十四五”期间环保设施开放工作,既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是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举措,对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